1、血管源性動脈瘤、動脈硬化時動脈硬化粥樣物質(zhì)形成的栓塞。
2、醫(yī)源性:心臟人工瓣膜轉(zhuǎn)換和人造血管移植 、安置心臟起搏器、動脈造影、血液透析的動靜脈瘺、動脈內(nèi)留置導管。
3、心源性:栓塞來自心臟病者占94%,其中77%伴有心房顫動、心肌梗塞、房顫、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壁動脈瘤約占60%,風濕占20%。
1、疼痛:在休息時間也可感到肢體疼痛,尤以夜間最為明顯。
2、感覺異常和運動障礙:自覺肢體麻木,有針刺樣感;下肢運動麻痹,活動無力,可出現(xiàn)足下垂。
3、皮色蒼白:動脈栓塞后,由于組織缺血,皮膚乳頭下靜脈叢血液排空,皮膚呈蠟樣蒼白。若皮下淺血管仍有少量血液留存,亦可出現(xiàn)青紫色斑塊及條紋,病久發(fā)生壞死呈紫黑。
4、皮溫降低:皮膚溫度明顯降低,越遠降低越明顯,而且界限清楚。
5、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:栓塞動脈處常有壓痛,其遠端脈搏搏動減弱或消失,栓塞肢體嚴重缺血4-6小時,即可發(fā)生壞死。
趾、足、小腿部潰瘍及壞疽等。
(1)年齡>40歲;(2)有吸煙、酗酒、肥胖、生活不規(guī)律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脂血癥等高危因素;(3)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表現(xiàn);(4)缺血肢體遠端搏動減弱或消失;(5)ABI(踝肱動脈血壓比值)≤0.9;(6)彩色多普勒超聲、CTA、MRA和DSA等影像學檢查顯示相應(yīng)下肢動脈的狹窄或閉塞等改變。
